“方泰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你们好,见到网上方泰小学的报道和陈乃钧是创始人我很高兴……”这是方泰小学收到的一封来自加拿大的信,宣纸上的墨痕浸透纸背,上面写满了对学校的回忆和家乡的思念。近日,通过这封信,方泰小学也找寻到了一段老校友就读时的珍贵回忆以及学校创办者陈乃钧的故事。
(资料图)
身在异乡,心系故土
写信人名叫熊云高,是方泰小学创始人陈乃钧的后辈。回忆起自己的读书时光,信中首先写到的便是方泰小学和方泰镇的周边环境。“学校早期在陈宅墙门间很小的地方,校名为渫溪小学,方泰有一条河可能叫渫溪河。我小学三至六年级在方泰小学读,当时校址在方泰镇中市广场附近,那时方泰很小,无公路(是石子路)和汽车,只有船和独轮车,路很窄主要靠走路。”
虽然当时的读书条件很一般,但熊云高依旧非常怀念。“当时,能在方泰小学读书是很好的,因为是正规的学校,语文、数学、音乐、劳作共4门课,上下课时还有人敲钟。”熊云高回忆道,当时学校里的钟,仿佛掌握着整个方泰甚至周边农村的时间。
能够准时和同学们一起上下课,用毛笔字写下第一篇田字格作文,熊云高感到非常珍惜,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学校通过该信的指引,来到熊云高的弟弟熊云旦的家中,谈及姐姐和她的校园时光,束之高阁的照片与老物件被熊云旦翻出,回忆也慢慢清晰起来。在那个时代,人人都想要读书,方泰小学里的同学们都很认真。
一张全校第一的奖状,两张毕业证书……熊云旦边翻阅着这些老物件,边夸奖姐姐。“四年级有次演讲比赛,我在学校拿了第一名。但那时候姐姐的功课比我好,后来姐姐毕业于清华大学。”
第三排右一为熊云高
方泰小学严格的育才理念让熊云高踏上了求学之路。1956年初夏,熊云高从交通大学抽调至清华大学攻读计算机,成为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届毕业生。
七十多年后她在网上再次看到母校,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她诧异,于是她郑重提笔写下了自己心中一直蕴藏的情感。
以笔为媒,传扬文化
十多年的国外生活,没有改变熊云高的爱国情怀。她重新拿起毛笔,回味着小时候的时光。
“小学的时候我们是用毛笔写字的。”在视频采访中,熊云高展示着手里的毛笔,“在国外不太好买,我就用这一支大的,小字也只能用这支写,砚台就是瓶盖头。”长年居住在加拿大,用毛笔写文章成为她思念故土最好的寄托。
她用这支唯一的毛笔在信中写到:“希望方泰小学的孩子们能够继承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这与方泰小学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2006年,方泰小学以兴趣组的形式推广篆刻和书法,逐步扩大规模,如今“人人会拿篆刻刀,个个金石显创意”早已成为了学校的一大特色。“篆刻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方泰小学特色项目部副主任张杏明介绍。
百年初心,历久弥新
“陈乃钧的墓在方泰松鹤。有便请去看看。”熊云高在信中还提到了方泰小学创始人陈乃钧之墓,一场寻根之旅就此展开。方泰小学的师生们站立在一方碑前,窄小的过道里,紧凑地排列着墓碑,师生们依次向陈乃钧献花。
碑文记载,陈乃钧,字伯和,著名宿学。光绪戊戌百日维新,废科举,行新学,遂创办公立渫溪小学,即方泰中心校前身。方泰建乡后,先后任乡董、议员、县参议员,乡董任内,赈济灾民,疏浚河道,设置路灯,兴办消防,禁宰耕牛,约束地保,政绩卓著,阖里敬仰。
“我们对陈老先生的生平有了更细致的了解。”方泰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马建平在看到墓文时,将自己寻找到的校史资料与之核对,“当时是在戊戌变法之后,1901年陈乃钧先生在自己的私宅设立学堂并亲自执教。到1905年改名为公立的渫溪小学,当时只有26名学生。一直到1945年8月改名为方泰乡中心国民小学。”
无限哀思无限情,聊表心意祭先贤。如今,熊云旦提供的毕业证书与奖状等物件已收藏在学校的校史馆内,校长姚忠说:“寻找百年的历史故事确实十分困难,我们希望能有更多校友,为我们提供更详实的历史资料,让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底蕴能够更加深厚。”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