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客户通常接受的财富管理服务,一般来自四类机构,分别是私人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三方财富。在日常交流和培训合作过程中,晓东常常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认知偏差,就是对于客户风险定位的认知。
这种认知既包括对客户实际风险偏好的认知,也包括对客户对于财富机构能力圈认知的认知,很多时候我们都太在意自己的需要,而漠视了客户行为背后的实际需求。
比如说,很早我就听信托公司的同仁们说,我们的客户是风险厌恶型的,喜欢刚兑型产品;而证券公司的朋友则跟我说,我们的客户是高风险偏好的,赚了少了还不干!而到了商业银行,主流产品可能就两类,一类是银行理财,一类是股票类基金,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件事情?难道这个银行汇聚了两类风险偏好完全不同的客户?
实际上,我们都很容易认识到,这与其说是客户的风险偏好,还不如说是客户对财富机构的能力认知。就像一个川菜馆的老板,不会认为他的客户都是喜欢吃川菜的,而一个东北饺子店的老板,也不会认为他的客户只喜欢吃饺子。其实只是客户想换换口味,今天去了川菜馆,而明天去了饺子店。
真实的客户风险定位,所有客户都遵从几个主要逻辑,一个是生命周期的逻辑,就是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二是财富当量的逻辑,钱多和钱少,确实是不一样的;三是风险偏好的逻辑,本质就是财富积累的来源,主要是稳定的工资收入,还是企业经营所得,抑或是拆迁款,实际可承受的风险完全不同;四是对于理财的认知,这个因素往往比较复杂,很多时候和区域、职业、圈子有关系。
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财富客户,但我们可以通过总量数据来勾勒出一个典型的客户轮廓,这个总量就是居民财富的总量和结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一个详细的统计,总体上看整个居民部类的财富分布,和一家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结构类似:不动产打底,固收类资产占据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当前的所有存款总量已经超过惊人的270万亿),还有一些的高风险的金融类资产(分布在股票市场、公私募基金、资管产品中),当然还有少量的私募股权和美元资产(保险的配置我把它放在了保险资产中)。
单从金融类资产看,我们会得到一个典型的“固收+”的资产配置结构,而且是典型的多资产、多策略的配置结构,虽然从个体的角度我们发觉很多偏差和谬误,但从整体上看,整体居民的财富配置还是非常合理甚至极其准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大类资产配置是由客户决定了,因为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的需求,而且也有能力去决策实施,而我们财富机构要做的无非两件事情:一、精选产品,二、应对波动,因为在这个两个方面,单个客户是有明显的认知障碍的。
最近和中医圈有所接触,我发觉历史上所有的名医,都会有一张传世名方,这个方子治不了所有的疑难杂症,但可以治疗绝大部分人的普通症状,流量足够大,时间持续足够稳定,名医名方就此传颂和传承。在财富管理领域,还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名医,所以大家都还有机会,那什么是财富管理行业的传世名方呢?我的想法很简单,市场已经给出答案了:就是多资产、多策略的“固收+”配置,这个也符合兵法的“不败而战”原则和“正奇”原理。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